數字技術對物流行業的影響究竟有哪些方面?中國公路貨運行業應用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技術又發生了哪些大的變化?
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聯合G7智慧物聯網公司,在今年共同發布最新的《基于大數據的中國公路貨運行業運行分析報告(2017)》,縱覽過去一年公路貨運市場的總體運行情況,并基于行業大數據,從貨運行業的安全行為、運行效率、綠色節能、企業成本四大方面做了深入分析,并提出了行業發展的6大政策建議。
智能化技術全方位保障公路貨運在途安全
公路貨運安全與交通基礎設施、貨車車況、駕駛司機、運行時間、貨物裝載、氣象條件等因素緊密相關。
隨著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技術與貨車運行相結合,通過危險預警、風險預判、全程監控等智能化技術手段,預判道路情況、自動監控車輛異常、干預危險駕駛行為、給予危險因素預警,將保障公路貨運尤其是冷鏈、危險品等專業化運輸的在途安全。
基于駕駛員超速、急剎車、急加速三項危險行為,可以有效識別事故高發路段。報告數據顯示,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衡陽市路段危險系數最高,連霍高速公路三門峽市路段、大廣高速公路贛州市路段次之。
報告還分析指出,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貨運車輛中,司機最易犯困的時間段是5:00—8:00和14:00—17:00,此時出行尤其要注意提高警惕。
從司機駕駛行為上看,2016到2017年,公路貨運行業單車千公里超速次數持平,急剎車、空檔滑行、緊急事件次數則有所降低,整體安全評分從45提升至51。尤其在危化品、冷鏈等專業化運輸方面,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安全管理價值凸顯。
報告數據顯示,從2017年4月到12月,危化品道路運輸風險車輛占比大幅度下降,從6%降低至不到1%,高風險次數和中風險次數均明顯減少。
主要城市間貨車通行效率正在逐步提升
無論是對貨運車隊、物流公司,還是貨主,貨車的公路運行效率都可謂重中之重。中國公路貨運行業運行分析報告數據顯示,我國公路貨運平均行駛速度不到60公里每小時,相對落后于歐美。
相比2016年,北京到上海、廣州到北京、北京到哈爾濱、北京到天津等路段2017年貨車平均通行速度有顯著增長。
從干線擁堵情況來看,進出各中心城市的主要干線擁堵情況較為顯著。以上海為例,根據擁堵評判標準即車輛運行時速大于10千米每小時、小于30千米每小時,與2016年相比,2017年上海到武漢、北京到上海、廣州到上海的擁堵時間占比均有增加,分別為20%、22%、21%。
公路貨運車輛平均油耗下行,高端物流領域尤為明顯
油耗是車隊成本的較大支出項之一,也是綠色、低碳出行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。報告顯示,公路貨運全行業平均油耗水平在逐步降低,尤其是快遞快運業,相對于行業平均水平而言表現出了更明顯的油耗優勢。
隨著新能源車在公路貨運領域的逐漸應用,其明顯的節能減排優勢備受關注。與同類型燃油車相比,城市配送的新能源車單車日均行駛170公里,減排二氧化碳33.75千克。
報告研究還表明,貨車整車重量降低10%,燃油效率可提升6%到8%。僅從貨車車輛自身技術水平來看,國產貨車技術相比進口車,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。
駕駛行為管理、油卡等便捷方式應用有效實現成本節約
公路貨運的成本構成,主要包括輪胎費、維護費、燃油費、路橋費、人力、折損、納稅等方面,其中路橋費超過30%、燃油費28.4%。而企業管理,包括司機駕駛行為管理、ETC或油卡等便捷方式應用,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成本節約。報告測算,企業管理成本上升約3%,因整體效率的提升帶來的成本下降可以達到12%。
報告指出,短期內對油耗影響最大的因素來自于貨車司機的駕駛行為,這也是成本節約需重點關注的部分。
相較行業平均水平,在相同路線、相同車型的情況下,樣本最優駕駛行為下車輛單月百公里可節省油耗13.3%,單車全年可節省成本7.4萬。應用油卡加油,則單車年平均可節約燃油支出約3000多元。
此次重磅發布的《基于大數據的中國公路貨運行業運行分析報告(2017)》,聚焦行業痛點問題,借鑒已有成功經驗,在最后提出了6大政策建議,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其一,要提高公路貨運通道通行能力;其二,推動公路貨運組織模式創新;其三,推動市場主體規模化發展;其四,推進設施設備標準化及共享;其五,提高貨運駕駛人員職業素養;其六,加強貨運行業綜合治理能力。
近年來,中國公路貨運行業在數字技術加持、龍頭企業帶動下,正朝著安全、高效、綠色、經濟的趨勢發展,整個物流業智慧化、數字化的前景可以預見。
貨之家—是一家跨境運輸、報關報檢、倉儲物流等綜合性國際物流公司,專業提供:跨境電商倉儲,保稅倉,保稅倉庫,保稅倉儲,電商倉庫,保稅物流,第三方倉儲,跨境電商BBC,進口報關,進口清關,進口報檢,保稅進口,包稅進口清關,進口清關代理。服務熱線:020-36551360